新能源车,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中国已经存在的电力+汽车零部件+电子+电器+电池五大产业,重构创造的一个全新产品,他既不是电器也不是手机,而是一个单价仅次于房地产,想象空间不输消费电子的超级消费品,这样的跨产业链重组,诚然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的智慧的使然。
在西方集体唱衰新能源而拥抱氢能源的背景下,中国的新能源出口与内销依旧两旺,绕开大量”清场式遥遥领先”的人体话筒在摇旗呐喊,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多条产业链进化形成的交集使然。
电力产业:国家电网雄踞全球五百强前列身后,还有南网和五大电力等巨头林立,更有全电推进和中压直流压阵新航母,如果将中国电力研发运营企业资产合并,估计是蓝星上巨无霸式的存在了。强大的电力基础指向了新能源汽车的存在条件,塑造了海量充电桩与用电环境。
汽车零部件:除发动机变速箱之外的基础汽车零部件,中国虽然比不上日本德国,但通过了20年的国产替代,形成了攒机的可能性和多样性。
电器电子产业:汽车底盘机箱有了,在内部冰箱彩电沙发领域确实无法限制中国产业链的想象了,现在五个屏幕都是标配,未来微波炉洗衣机都能上车。中国的家电产业链承接了日韩淘汰的国际分工,成为了新能源车的红利。
车机电子产业:经过了山寨机横行到中华酷联,进而演化为华为小米OV双雄,中国电子产业是全球最能驾驭汽车电子的生产力温床。在原生技术领域(芯片)中国一向落后,在应用创新领域却是无人能及。
电池产业:得益于手机时代促进的电池代工机会,比亚迪和宁德分别杀出重围,逐渐通过规模效应超越了日韩,不可谓天赐良机。
软件与自动驾驶:在中国6000万名工程人才的温床之下,孵化出自动驾驶的成功率必然超越其他国家。当然我们的PPT造车距离L4级驾驶还有很大距离,好在我们还有华为。
有人吐槽PPT造车浮躁,有人吐槽整车骗补可耻,有人吐槽电池自燃可悲,但是站在地球之外,我们看到一个全民族的朝九晚,在脱钩锻链的困境中求生,在不断的试错,不断的演化,还有国家政策在不断的引导和优化,如此孜孜不倦,终于迎来了新物种的诞生。这难道不是中国人远超西方的勤劳勇敢的产物?难道不是中国人远超日韩的聪明才智的体现?
新能源车,在疯狂中沉淀,在吐槽中进化,在抄袭中自主,在大浪中淘沙。朝九晚五自强不息,像极了中国人的文化特征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,像极了中华文明的泱泱与屹立,让我们如何不骄傲?
西方日韩他们急了,急得不是汽车,而是建国70年,我们第一次具备了改变蓝星的全自主产业重组能力,第一次具备创造新物种能力,在新造物主诞生之时,他们必然瑟瑟发抖。